当前位置: 热点 >

天风水雅颂羲皇 天天短讯

来源:每日甘肃网-甘肃日报 发表日期:2023-06-23 10:30:43

【2023(癸卯)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】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【伏羲庆典】

始画八卦肇启文明

结网罟以教佃渔

钻木取火冶金成器

作历度定节气

文\薛俱增

作为伏羲氏的诞生地及伏羲文化的发祥地,天水这个地方最让人津津乐道的,就是气候好。夏无酷暑,冬无严寒,四季分明,温润宜人。刚喊着酷暑难耐,就会来一场及时雨荡涤身心;沙尘暴前脚刚起,霏霏雨雪就接踵而至,惠风一扫阴霾,旋即天朗气清。

天水的老百姓,愿意把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归为伏羲爷的护佑。在人文始祖伏羲的一系列伟大功绩里,除了画八卦、结网罟、养牺牲、兴庖厨、定姓氏、制嫁娶等,还有一项卓越的贡献就是“作历度,定节气”。

以伏羲时代为开端,早期农耕发展与天文历法的形成互为因果。掌握节气的变化,对于初步尝试农业生产的先民来说,比狩猎时期更为重要。伏羲根据自然变化的规律,创作历度,安排节气,引导人们按照四时八节进行生产,功莫大焉。伏羲应该是通过一点一点体察天水的物候,最终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吧,天水地区的节气更替是非常准时的。正是基于“人宗”伏羲的伟大贡献,老百姓对于伏羲的景仰是发自内心的,祭祀也极为虔敬。

天水的公祭伏羲大典已历经三十多年。因为参加现场公祭、文化研讨等活动耳濡目染的缘故,每次路过伏羲广场,耳畔似乎就响起一段穿透历史迷雾的振聋发聩的回声:

“陇山苍苍,渭水汤汤。太昊伏羲,成纪发祥……”

据史料记载,公开祭祀伏羲活动始于公元前756年秦文公时期的祭祀伏羲礼仪。秦汉以降,历代对伏羲祭祀尊崇有加,唐宋更是提高了祭祀规格,此后历经演变,相沿成习。1988年,天水市决定恢复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,同时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,为的是通过举办大典,追思始祖伏羲创世功绩,感悟伟大祖先创造精神,增强文化感召力和民族自豪感。这一年恰逢戊辰龙年,兼之农历五月十三(公历6月26日)相传为龙的生日,举办首届伏羲公祭典礼可谓机缘巧合。在恢复公祭活动的同时,民间祭祀活动也随之恢复。2005年,公祭大典升格为省政府主持,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经典化。仪式一般包括击鼓鸣钟、恭读祭文、乐舞告祭、敬献花篮、瞻仰圣像等诸多环节。2006年,伏羲公祭典礼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作为一种历史传统仪式,彰显着民族人文精神。

从2007年开始,公祭大典之日确定为每年夏至(6月22日)。这当然是有渊源的。夏至又叫夏节、夏日节、祭地祇,在古代是个大节。

2014年,以“同根同祖,中华共祭”为主题,首次实现了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。此后每年夏至日,在甘肃天水和台湾台北同步举行的公祭大典,在两岸同胞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加深了两岸同胞“同文同宗”的民族情怀,增强了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。

与政府公祭并行不悖、互为补充的,是民间祭祀活动。

民间祭祀伏羲活动的起始时间无从断定,但据考证,早在殷商之前就有伏羲的形象和传说。

天水每年在农历正月十六日伏羲“诞辰”日举行祭祀,形成于清乾隆时期,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中叶。

天水民祭伏羲活动很接地气,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群众喜闻乐见。每年正月十六,时逢“上元”,祖庙开放,火烛煌煌,钟磬齐鸣。从正月十五元宵节开始,全城万人空巷,扶老携幼,踊跃争先,齐聚伏羲庙,朝拜人宗,上香问医,叩礼行愿,祈求国家兴旺,人民安康。庙会持续数日,大戏开演,名角登台,锣鼓铿锵,丝竹悠扬,全民同乐。戏台下,广场内,马路上,人群摩肩接踵,烟火鼎盛一时,民间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得以充分显现。

责任编辑:杨晨雨
x
推荐阅读 更多